学科门类:管理学
一级学科:公共管理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级学科代码:1204Z1伟德bv国际体育)
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事业需要,掌握扎实的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善于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到各级公共组织和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应技术工作,或者到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基本要求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治学严谨,积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四)身心健康。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第1、2学年用于课程学习、调研实习,第3学年用于撰写学位论文及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四、研究方向
1.公共组织理论与行为研究
该方向运用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公共组织的运营、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规律。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
该方向着眼于公共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各职能模块,从工作分析和评价、员工培训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方面,积极推动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实现组织与个人双赢。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研究
该方向聚焦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方法、体制设计和指标评估和运行机制研究。
五、课程设置与应修总学分
(一)课程设置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按照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含专题课、学位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含公选课、专业课、研究方法课、国际化课)。
1.专题课
专题课包括思政教育、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其中思政教育(含德育、美育、劳育)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实施和考核,计0.5学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由研究生院和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和考核,计0.5学分。
2.学位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
学位公共课全校通开,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公共外语课(2学分)、专业外语课(2学分)。
公共外语课程实施应用型通识教育,专业外语课实施学术研究教育(如外文专业文献选读、学术论文撰写、国际学术会议模拟等),课程组由公共外语教学部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本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两年取得CET六级550分、TOEFL90分、GRE300分、GMAT660分、IELTS6.5分、WSK(PETS-5)成绩合格、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TEM-4/8)成绩合格及其他类似级别成绩者,经过申请可以免于修读公共外语课程。
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研究(3学分)、宏/微观经济学(中级)(4学分)和公共管理学(中级)(3学分)。
学位专业课包括:公共政策分析(2学分)、政府规制理论前沿(2学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2学分)。
3.选修课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选修课全校通选,要求选修不少于9个学分。本专业设置的选修课程包括专业课、研究方法课、国际化课(含全英文课程、暑期国际学校课程、国外研修课程)和公选课。其中,专业类选修课包括:组织社会学(1学分)、公共组织管理(1学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研究(1学分)、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1学分)、薪酬理论与管理(1学分)、领导科学理论与实践(1学分),方法类选修课包括公共管理研究方法(2学分)、量化分析方法与应用(1学分)。国际化类选修课包括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专业经典文献研读(2学分)、暑期国际学校(2学分)、国外研修(2学分)。公选类选修课包括雅思、托福考试指导(2学分)、职业资格证考试指导(2学分)。
4.实践环节:赛事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实践思政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参加由校团委组织的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经团委审核合格后获得0.5学分/次;作为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负责人,或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获奖,经团委审核后获得1学分/次。参加专业实践或实践思政,经导师、学院审核合格后,获得0.5学分/次。累计最高1学分。
5.学术活动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听取学术讲座,提交学术心得报告,审核合格后,获得1学分/次。
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获得1学分/次;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含在境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获得0.4学分/次;参加省级学术会议,获得0.3学分/次;参加校级学术会议,获得0.2学分/次;参加院级学术会议,获得0.1学分/次。累计最高1学分。
6.补修课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前为专科生或本科毕业专业与所学硕士专业不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还应在完成总学分的基础上,补修《管理学原理》和《管理心理学》2门课程。补修课程的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应在第一学年内全部完成。课程补修可采用随本科生班课堂学习、在导师指导下自学、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由学院和导师进行考核或认定。
(二)授课与选课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须累计修满35学分(含),其中思政教育0.5学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0.5学分,课程学习32学分(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在32课时(含)以内的,可实行小学期授课,以压缩授课周期。
国际化选修模块包括国外访学项目(90天以上)、暑期国际学校、全英文课程。硕士研究生须在国际化选修模块中完成至少2学分。择优选拔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海外实习项目。
六、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形式
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实行分阶段考核。分阶段考核采用案例分析、模拟实训、课堂随机测验、课程论文、项目设计、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各阶段考核成绩都应录入研究生管理系统,并保留原始资料与记录。
(二)成绩评定
硕士研究生课程期终考核成绩均采取百分制,其中必修课考核成绩70分为合格,选修课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分阶段考核成绩比重由授课教师确定,原则上不低于50%,录入成绩时采用百分制。
(三)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要求参照“伟德BETVlCTOR1946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执行,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七、课程补考、缓考及重修
课程补考、缓考及重修要求参照学校教学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八、学术能力要求
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案例开发、学术论文撰写等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2.论文选题和开题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最新动向,尽早确定选题方向,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所有研究生都必须在一定学科范围内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开题报告应由以硕士研究生导师(至少3名)及指导小组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在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开题报告。
3.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系统完整的学术研究工作的总结,论文应体现出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做出了创新性学术成果,掌握了坚实宽广的管理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备了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
4.硕士研究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满足本学科的培养方案、学位论文通过同行专家评审,方能申请答辩。有关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预答辩、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隐名评阅、答辩等参见学位授予流程中的相关文件。
5.学位论文学术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写作应严谨规范,凡引用他人观点、成果的,必须详细列出材料出处,实事求是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具体要求参照“伟德BETVlCTOR1946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各项教学环节,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十一、其它
本规定从2021级硕士研究生开始施行。
在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的留学生以及港、澳、台学生参照本规定执行。
附录:本专业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经典专著目录
[1]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 丹尼斯·C.·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 盖瑞 ·J.米勒著,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华夏出版社,2014.
[6] [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
[7] 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8] 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 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0] 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1] 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2] 瑞尼,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 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4] 孙柏瑛 祁凡骅,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5] 唐任伍,公共经济学,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18.
[16] 田凯,组织理论:公共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7] 吴志华,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8] 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 薛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
[20] 雅米尔·吉瑞赛特,公共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演进,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1] 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2] 叶先宝,公共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3] 郁建兴,服务型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4] 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5] 张雷,中国社区治理蓝皮书丛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2019/2020.
[26]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7] 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二)期刊目录
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中国行政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公共管理评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类别 |
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分布 |
考核方式 |
开课 学院 |
备注 |
|
1 |
2 |
3 |
|
必修课 |
专题课 |
1 |
思政专题(含德育、美育、劳育) |
8 |
0.5 |
√ |
|
|
考查 |
研究生院 |
8学分 1、2学期 |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
8 |
0.5 |
|
学位公共课 |
2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2 |
2 |
√ |
|
|
阶段性考核+考试 |
研究生院 |
|
3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6 |
1 |
|
√ |
|
研究生院 |
|
4 |
公共英语 |
32 |
2 |
√ |
|
|
研究生院 |
|
5 |
专业英语 |
32 |
2 |
|
√ |
|
公管学院 |
|
学科基础课 |
6 |
政治经济学研究 |
48 |
3 |
√ |
|
|
经济学院 |
10学分, 1、2学期 |
|
7 |
微/宏观经济学(中级) |
72 |
4 |
√ |
√ |
|
公管学院 |
|
8 |
公共管理学(中级) |
48 |
3 |
|
√ |
|
公管学院 |
|
学位专业课 |
9 |
公共政策分析 |
32 |
2 |
√ |
|
|
公管学院 |
6学分, 2、3学期 |
|
10 |
公共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 |
32 |
2 |
|
√ |
|
公管学院 |
|
11 |
政府规制理论前沿 |
32 |
2 |
|
√ |
|
公管学院 |
|
选修课 |
专业课 |
12 |
组织社会学 |
16 |
1 |
|
√ |
|
|
研究生院 |
9学分, 1、2、3学期,其中国际化选修模块至少修读2学分 |
|
13 |
公共组织理论 |
16 |
1 |
|
|
√ |
阶段性考核+考查 |
公管学院 |
|
14 |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研究 |
16 |
1 |
|
√ |
|
公管学院 |
|
15 |
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 |
16 |
1 |
|
√ |
|
公管学院 |
|
16 |
薪酬理论与管理 |
16 |
1 |
|
|
√ |
公管学院 |
|
17 |
领导科学理论与实践 |
16 |
1 |
|
|
√ |
公管学院 |
|
方法课 |
18 |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
32 |
2 |
|
√ |
|
公管学院 |
|
19 |
量化分析方法与应用 |
32 |
2 |
|
√ |
|
公管学院 |
|
国际化课 |
20 |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专业 经典文献研读 |
32 |
2 |
|
|
√ |
公管学院 |
|
21 |
暑期国际学校 |
32 |
2 |
|
|
√ |
公管学院 |
|
22 |
国外研修 |
32 |
2 |
|
|
√ |
公管学院 |
|
公选类 |
23 |
雅思、托福考试指导 |
32 |
2 |
|
|
|
公管学院 |
|
24 |
职业资格证考试指导 |
32 |
2 |
|
|
|
公管学院 |
|
实践环节:学科赛事/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实践思政 |
1学分 |
25 |
学术活动 |
1学分 |
|
补修课程 |
管理学原理、公共伦理学 |
|
应修满总学分 |
35 |
|